好的產品品質是設計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產品結構設計對于產品的重要性,對于設計師而言,無不有這樣一種共識,好的產品質量是設計出來的,如果沒有背后產品結構設計的支撐,產品質量怎么可能會有保證呢?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談談產品結構設計與產品質量的關系,兩者之間的聯系,讓你知曉產品結構設計對于產品質量的重要促進作用。
DQA叫設計品保,是一個在新產品階段就會檢討確認設計是否具備量產性的非常重要的職位,所謂品質是設計出來的其實DQA的工作職責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和注腳。
統計數據表明:產品的設計開發成本雖然僅占總成本的10%—15%,但決定了總成本的70%—80%。鑒于產品設計階段對最終產品質量和成本重要作用,人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好的產品質量是設計出來的。
一. 糟糕的設計真的靠后天克服嗎?
曾經幾何時,圍繞品質,成本,交期的精益設計理念,因為不思進取的本位主義觀念,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而被拋棄。很多代工廠和加工廠的設計人員不再去制造現場動手做設計,而是躲在辦公室里畫圖紙,再加上有經驗的設計師過度流失,造成空中樓閣的設計無法轉化成實際的制造能力,而且也不愿承認自己的設計問題,一味地隱藏自己地錯誤,混到量產就開始溜之大吉。從而糟糕的無法量產的設計問題,讓這些逃避責任的設計人員找了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叫做“設計問題,制程克服?!弊罱K合理的設計更改建議被他們以種種理由否決,最后找了個臨時湊合的對策勉強做到量產。一但交不出來貨則兩手一攤,這個是品質部門的責任,這個是供貨商的責任要品質改善要提升良率。然后,便是無窮無盡的災難。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其實,糟糕的設計后天克服是很難做到根治的。設計第一次就要設計好要走DFM(為制造而設計),DFA(為組裝而設計)的路,如此才能真正地在試產有好的品質可言。
二. 品保在試產階段真的只要看制程問題嗎?
其實我們在認知上存在著很多誤區,所以才會造成現在新機種試產的慘狀。說白了,很多設計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歸根結底是設計的好壞缺少驗收和監管機制。
品保在試產階段的三大誤區:
誤區1:我們是品保,只需檢討制程或材料問題。
試產最多的問題因為規格,制程,治具,模具,機臺都沒有完全定下來。所以最多的問題恰恰不是制程,材料問題而是設計,規格,模具,程式等的問題。而這個往往被我們忽視沒有去盯設計人員有無徹底解決,從而喪失最佳解決設計問題的時機點。
誤區2:設計人員有針對這個設計問題給出對策了,應該沒問題了。
如果我們自己不去確認對策有無執行,效果有沒有真的改好,那么我們就無意中又為量產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誤區3:設計是設計人員的事,我們只要在量產時等著交接就好啦。
評論:有這種觀念的品保,大部分在量產時等來的是一堆的問題。然后一頭霧水地被責難品質太差,沒有管好云云。正確的觀念和做法,就是要早期參與設計過程,盡可能地了解產品的制程物性以及設計的Bug(缺陷)。這樣早期干預,早期確認。才會有量產的長治久安,品保在新機種試產提前介入好處多多。
產品設計質量決定了產品的固有質量,是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的“瓶頸”。近幾年來,國內外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引起人們對產品質量問題的廣泛關注,而統計分析發現,產品質量問題的源頭30%來自制造,而70%來則自產品設計缺陷,因此如何系統地、有效地對產品設計過程中質量問題進行管理,保證產品質量,已經成為企業面對的具體問題和研究熱點。
總而言之,試產要努力地找問題,量產的問題才不會來找你。唯有敢于挑戰技術設計問題,不斷地問,這樣解決可以持續穩定的生產嗎?這樣解決會有交貨的良率嗎?這樣解決現場作業人員容易操作,不會出錯嗎?才有機會在試產時把影響量產品質的風險問題發現并解決,真正做到花80%的精力和時間在試產上,從而實現只要花20%的時間就可以輕松管理量產機種的品質。